形态描述
翅展 雄32~38 mm,雌45~60 mm。
形态 触角干白色带黑棕色纹,栉齿黑褐色;下唇须黑色;足白色有黑环;体白色。前、后翅白色,有光泽,鳞片宽排列紧密,不透明。本种成虫外形与雪毒蛾十分相似,但在外生殖器、幼虫和蛹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别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基部宽,中部窄,末端稍宽并弯曲;抱器瓣极硬化,腹侧突不明显,中央突三角形,背侧突长,向腹面弯曲,抱器瓣边缘有许多齿状突起;囊形突小,近半圆形,阳茎端膜上有许多小刺。
雌性外生殖器 交配囊上的盖片呈“M”形。
卵黑棕色,卵块覆盖白色泡沫。
幼虫体长40--50 mm;头棕色,有二个黑斑,刚毛棕色;体黑棕色或棕黑色,亚背线橙棕色,其上密布黑点;在第一、二、六、七腹节上有黑色横带,将亚背线隔断;气门上线与气门下线黄棕色有黑斑;腹面暗棕色;背部毛瘤蓝黑色上生棕色刚毛;胸足棕色;腹足棕色、趾钩黑色;翻缩腺浅红棕色。
蛹长20--25 mm;棕黑色或黑棕色,刚毛棕黄色,表面粗糙,密生刻点和纹。
观察标本 98♂♂70♀♀,北京、1963.Ⅵ.16,Ⅷ.30--Ⅸ.6;2♂♂3♀♀,湖南长沙、汉寿、浏阳、1981.Ⅶ.30~Ⅷ.10、林科所采;1♂,云南丽江、2200~2500m、1978.Ⅷ.21、王海林采;3♂♂8♀♀,甘肃康县白云山、1250~1750m、1998.Ⅶ.12、王洪建采。
形态 触角干白色带黑棕色纹,栉齿黑褐色;下唇须黑色;足白色有黑环;体白色。前、后翅白色,有光泽,鳞片宽排列紧密,不透明。本种成虫外形与雪毒蛾十分相似,但在外生殖器、幼虫和蛹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别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基部宽,中部窄,末端稍宽并弯曲;抱器瓣极硬化,腹侧突不明显,中央突三角形,背侧突长,向腹面弯曲,抱器瓣边缘有许多齿状突起;囊形突小,近半圆形,阳茎端膜上有许多小刺。
雌性外生殖器 交配囊上的盖片呈“M”形。
卵黑棕色,卵块覆盖白色泡沫。
幼虫体长40--50 mm;头棕色,有二个黑斑,刚毛棕色;体黑棕色或棕黑色,亚背线橙棕色,其上密布黑点;在第一、二、六、七腹节上有黑色横带,将亚背线隔断;气门上线与气门下线黄棕色有黑斑;腹面暗棕色;背部毛瘤蓝黑色上生棕色刚毛;胸足棕色;腹足棕色、趾钩黑色;翻缩腺浅红棕色。
蛹长20--25 mm;棕黑色或黑棕色,刚毛棕黄色,表面粗糙,密生刻点和纹。
观察标本 98♂♂70♀♀,北京、1963.Ⅵ.16,Ⅷ.30--Ⅸ.6;2♂♂3♀♀,湖南长沙、汉寿、浏阳、1981.Ⅶ.30~Ⅷ.10、林科所采;1♂,云南丽江、2200~2500m、1978.Ⅷ.21、王海林采;3♂♂8♀♀,甘肃康县白云山、1250~1750m、1998.Ⅶ.12、王洪建采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在北京一年发生二代,翌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危害,幼虫多在夜间危害,白天常潜伏。6月下旬蛹开始羽化出成虫,7月初卵开始孵化,8月下旬化蛹,9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,10月中下旬以幼龄幼虫越冬。
寄主植物 杨、柳。
寄主植物 杨、柳。
国内分布
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、青海东部、甘肃东南部